close

期待這個展覽很久,終於有機會去看,卻似乎有一點失望的感覺。「小碎花不」是一個非常年輕、 非常生活化、非常熱鬧也非常輕盈的展覽,習慣了被很多沉重的包袱壓著看展覽的我其實不太適應,這麼比較或許有點不倫不類,但是這個展覽很像是小學生的美勞課,而我卻習慣了高中大學生的美術課。

展覽簡介解釋了「小碎花不」四個字的意思:「小」代表了不再追求「大」的精神,「碎」指的是在議著仍楚細碎且未成型的生活過程,「花」則囊括了花俏、多變、什麼都有可能的創意,「不」則意味著什麼都有的反動態度。這樣看起來,這個展覽中的作品其實很切合主題,參與的不盡然是藝術家,也許只能說是某些生活領域的代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呈現出生活中某個瞬間的感受。

《ㄉㄨㄞ ㄉㄨㄞ與張葛瑞的腹語術練習》是張嘉穎的作品,其實我一向不是太喜歡過於卡通式的作品,張家穎算是個例外,ㄉㄨㄞ ㄉㄨㄞ不只是可愛而已,還帶有超現實的意味,人物(或怪物)總是有圓滾滾的大眼睛,卻似乎有些無神的找不到焦點;之所以叫做腹語術練習,我想是因為ㄉㄨㄞ ㄉㄨㄞ的肚子裡總有另一個世界,張家穎建構了某個不存在的時空,每當我看著圖畫裡的ㄉㄨㄞ ㄉㄨㄞ,就會覺得自己也是其中的某個角色,頓時放空,也放鬆。

夏夏的《我們的書桌 漂浮中─書與樹》也挺有趣,觀眾可以利用展場中的書本,堆疊成自己的身高加以記錄,牆上已經畫滿、我也懶得搬書,於是就此作罷,不過看了一下現場的紀錄,我大約也有117本書吧! 如果都拿薄一點的,是不是可以顯得比較高?

紅膠囊的《小碎花不》系列讓我有點驚訝,之前看到網站或是DM中的作品,一直以為只是平面的畫作,沒想到到現場才發現是立體的,更特別的是,紅膠囊將畫面中有消點的部份凸出,前景的部份反而後退,顛覆了原有的視覺習慣,於是當以某個距離來看作品,可以得到三度空間的效果,非常特別,我忍不住想到今年在藝術博覽會看到的韓國藝術家李容德,其實兩個作品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效果也都很好。

很多人衝著桂綸美的名字到當代看這個展,原本我有些嗤之以鼻,總覺得明星不好好當明星,幹麻到藝術圈湊熱鬧?但是看過《恐懼》之後,這反而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在黑暗的小房間裡看著桂綸美的素顏,出乎意料的10幾盞閃光燈瞬間亮起,接著自己的影像便以幾個不同的角度出現在螢幕上,這感覺讓人非常不自在,但也可以立刻體會身為公眾人物的不自由。在樓上的另一個展間,我剛好看到桂綸美談起這個作品,面對群眾對於公眾人物的不尊重,不經同意的隨意拍照,不顧他人感受的自私行為,除了感嘆毫無他法,著實令人感到無奈。

二樓的《愛交易》是個限制級作品,以往我萬萬沒想到這種東西也能進美術館,花了一段時間看影片,不過除了傻眼也沒什麼特別的感受。

《都市酵母的4x6客廳》對台灣的都市做了很多不同的想像,有些其實還滿貼心有趣,但我更覺得這是個適合給設計系學生的習作,放在美術館裡總顯得單薄。

最後一區的《打怪網咖》是我最有意見的一件作品,內容是本次參展藝術家們的部落格,但實際上展出的部落格幾乎都是為了這個展覽而設,內容也只有對作品的介紹,這樣哪能叫做BLOG? 展覽呈現的方式也跟事實背道而馳,因為不會有人特地到網咖去讀別人的部落格。其中只有被邀請的GOYA(鄭慧華)確實算是藝術界的BLOG達人,我一直是GOYA的忠實讀者,因此覺得無法忠實呈現Amy真實BLOG的精湛很是可惜。

在看展覽之前,曾翻閱過一些觀眾對這展覽的紀錄,跟過去的大展相當不同的一點是,再也沒有觀眾說看不懂,相反的,反應都是覺得好好玩兒,雖然這個展覽讓我覺得「扁平」而缺乏深度,但它也許是成功的,很成功的把藝術以某種型態帶入生活,讓美術館不再顯得有距離。我回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美術課,其實最喜歡的還是小學時代的美勞課,並不是高中之後的美術課,但隨著年齡增長,除了有趣更想得到思考的機會。展覽是要生活化或者是有深度,恐怕就像在天平的兩端,要平衡並不容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時展出的XFUN讓我興致缺缺,雖然我喜歡李小鏡(黃心健也不賴),卻仍然覺得這展覽很空虛!(搖頭)

 
台北當代藝術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退之 的頭像
    退之

    在那扇門之後..

    退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