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嗯,開展已經超過1個多月,好歹我也算仔細看過(跟以往比起來啦!),因為是第一個接觸的大型展覽,為此花了不少心力,對它有一種莫名的感情。其實非常想好好的、深入的了解這個展覽,不過勒....畢竟我仍然只是一個普通人,而且館內並沒有對館員作全面的教育課程,對這麼大的展覽來說,我覺得有些可惜,全館一起上一堂課,頂多也就2.3小時吧!結果即使對展覽接觸頻繁如我們,卻仍然搞不清展覽的意義何在!? 唉~
 
藝術這種東西真是見仁見智,看了幾篇一般觀眾對於雙年展的觀感,很讓人啼笑皆非,有些讚不絕口,但也有把展覽罵得一文不值的...實際上到底是如何勒?恐怕只有某些人心裡有數吧!相較於沒有參與籌備展覽的自己,也許認知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以下也不過是我個人的解讀,千萬不要叫我導覽,因為我也需要人導覽阿XD。
《1/12》王俊傑親自導覽了一部份,就此稍作補充。
打從一開始,我就對"Dirty Yoga"這主題感到莫名其妙,看了N遍的文章介紹(有人說藝術家的言論都是屁話,一本正經卻不知所云,我的確是看得懂每個句子,卻無法連貫意涵....),才總算勉強搞懂內涵:藉由引領風潮的瑜珈活動 ( 源自於印度,原為追求平衡、和諧的精神修持;現在則完全轉變為一種調身體位、調息呼吸的運動 ),暗喻在這個時代中,因為逐漸加劇的對立現象,所興起跳脫常規的狀態。探討文化對立間,所出現第三種路線的可能性。
 
然後,接下來讓我困惑的,是這樣的主題跟展覽品的關係何在?我是學設計的人,那種生出『東西』再加以詮釋的經驗我了然於心,不同於「設計」,「藝術」的確是可以或應該被『詮釋』出來的,但卻似乎不是爲因應某個題目而去賦予意義,尤其像這麼一個模稜兩可的中間性主題,真的是任由藝術家.側展人和觀眾自由心証啊!
 
參與的展品有34件,有些因為沒感覺或看不懂,至今也沒好好看過。很可惜不能附上照片(雖然我背後有足夠的資源,但是某些權限不宜擅用,更不鼓勵在參觀時私下拍照),不過藝術品都該親眼見識,即使只是平面作品,身臨其境感受還是不同。
 
 
【Regina-入侵系列】
在館外,建築物上的千萬個腳印,很多人覺得噁心,但是我卻喜歡這種具震撼力的視覺感,在館外壁面的展示,不只達到引人注目的宣傳效果,延伸的意義我更激賞。
 
【Katharina-朦朧的超級土壤】
這作品有它的震撼性,如果再大一點效果應該更好,色彩在泥土上發揮的感覺,帶給大廳一種新氣象。(好笑的是土裡常常會長出新的植物,總要不時的去拔除)
 
【Eko Nugroho-】
漫畫式風格的大片壁畫,有點古怪,我是真看不出他要表達的概念,不過我覺得這件作品所表現出的效果很不錯,如果照原本的想法在牆面上做延伸,作品的張力應該更強(但也許就會搶去土堆的風采,這是這次我學到的一個小小經驗)。西方世界剝削了低勞動成本的國家的勞力,成為高價值的產品,當它們再度回到消費者或原本勞動人口的手,卻一躍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高價值的產物,進行二度的剝削。
 
【Damián-可移動的方尖碑】
失敗的作品,不是失敗在原創或表現手法,而是失敗在它放置在館內的方式,完全無法讓人有對於紀念碑的感動,也失去它應該被移動的呈現方法,於是所有的概念都潰散無蹤。可惜。也是一種觀念上的移轉。
 
【Nari Ward-瀝青人】
用瀝青埋葬世界虛假的奢華,人總朝著自己建構的幻境前進,虛榮亦空泛。
 
【Take2030】
我一向對跟高科技或數位、網路有關的東西懷有興趣,但對於這件作品的概念,雖然能認同卻沒有絲毫興
致,很值得繼續的想法,但在這個概念裡,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實現。原來真正的概念是知識無國界/ 等級,所以希望藉由無線網路實現這樣的理想。
 
【Mauro-紅燈群像】
雖然騎士在台北街頭的景象無比熟悉貼近,我卻沒有任何感覺。要討論的是自我環境在外人眼中的樣貌,以及透過外人再看自己時的轉換。

【李昢-滴淚入石】
我只能說,作品做得精緻,但我完全看不懂。顛覆一個現實的世界觀吧!
 
【El Perro -在卡拉班丘溜滑板:民主系列】
一個足以撼動人心的作品,四周的滑板聲隆隆不絕於耳,五個螢幕中此起彼落的順暢溜著滑板的青年,讓人目不暇給,以滑板青年佔據倉庫比喻美軍攻佔巴格達,力道十足,被入侵者在霸權之下,完全被操弄於鼓掌間。談不上喜歡但值得擊掌。
 
【Robin Rhode】
從頭到尾都無法理解。虛實的關係。
 
【鄭然斗-外景】
「追尋自然美景不一定要將人抽離人工的環境;而如果沒有人工環境來作比較,常常我們也無法真正欣賞自然的美麗。」
我喜歡這樣的想法,也喜歡鄭然斗照片下的景物,虛幻而美麗。
 
【Valeska-經過】
這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儘管因為它諸多不順。
喜歡,因為每一個進到展示的觀眾都是作品的一部分,一個空間卻同時呈現了不同的時空,可以看到甚至感覺到每一個經過那張椅子的生命,很精緻的呈現,超愛這種若有似無的感覺。而且,我想這是所以展品中,難得能合乎美學,又同時帶有詩意的藝術品了。
 
【Vivan-再現阿蕊塔】
用影像的重疊將不同時空的家庭成員聚集在同一個場景,同一幅照片中,這一家人,因此有了回到過去或未來團聚的機會。還滿有趣的概念。

【周孟德-都會夜生活系列】
這樣的夜生活,離我是有相當的距離,但我卻喜歡藝術家的身份和作品間的對比性,和表現的深度,那是一種對外在世界的觀察與省悟,用粉臘筆做表現技法也深得我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張力。
 
【曹斐-國.父】
不特別喜歡卻欣賞的作品。相關於政治的議題,總會讓我不自覺排斥,『國.父』卻是個難得的例外,曹斐切入的角度打破我的心防,甚至配合了當下的政治時事,在千萬個針鋒相對之中,找到了可以相容的那一點,那是一種欣慰。
 
【郭鳳怡】
很特別的繪製方式,雖然在展覽前大大的被批評,但我其實對這樣的作品真有那麼些訝異,極大的尺度,竟是用細筆一條一條線的刻畫。
 
【Arrechea-猜忌的花園】
長滿攝影機的白色樹幹,讓我第一次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到自己。
因為電子化及數位的時代,被監視或讓自己被監視,已經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現象,到底是過度自我表現還是無止盡的監視?都是我不願證實的人性。
 
【歐宗翰-保存,提升,取消】
透過記憶與時間的轉變,所呈現出的不同樣態,當相同的物品轉移到另一個場域,將會出現新的意義。
 
【Jonas-看不件的城市】
在永晝城市中的夜色,讓人不禁懷疑這城市的真假,漂浮的不確定感,甚至有些微的暈眩,極不踏實。我卻樂意沉迷其中。
 
【陳逸堅-空間之織】
視覺效果讓人很愉悅的作品,卻有著撼動人心的意義。
透過台灣曾經的紡織工業,暗諭跨國企業的經營手段:剝削.行銷.產品終將解構回歸原點。
 
【Emily】
又是一個關於戰爭的作品,我很難吸收。
 
【VIVA】
對於同人誌,我了解不多,也還沒有時間和機會好好去看120件作品,不過對於同人誌作家的努力,我在精神上是給予支持及鼓勵的。
 
【田中功起-一即一切】
非常簡單,但並不太容易了解,展示裡盡是日常生活用品,不同物件的撞擊聲,那是物品和空間的關係? 或者物件有時也該悖離它原有的意義?
 
【Araya-村莊裡的說書人】
這個作品的弱勢,在於能花時間看完五台電視內容的人大概不多,探討溝通阻礙的內容,是喃喃自語的精神病患者。
溝通是為了溝通亦或只是表達的慾望? 對我來說,有時只是發洩。
 
【吳俊輝-歐洲甦醒】
動態影像連續組成的畫面中,也許暗藏著藝術家的生活經驗,雖然每次在附近聽到這間展示的音樂都有莫名的親近感,但是對於令人眼花撩亂的影片,只讓我感到頭痛,無法喚醒任何記憶。
 
【村田有子】
會令人平靜的油畫,溫度很低,荒涼但迷人。 
 
【Shahzia】
乍看之下,大概是唯一跟主題「瑜珈」有關的作品吧!但我不明原因的總沒耐心去看完她。
 
【Carolee-戰爭拖把】
唉!該怎麼說呢?這從頭到尾都是個不完整的作品,一個多月來我從未見過拖把擺動,我想未來2個月大概也是如此,對於展出這樣的作品,我唯一的感覺是遺憾。對藝術家、策展人和館裡都是傷害。
 
【李安湄-軍事基地29棕櫚樹】
又是個我完全沒感覺的作品,大概扯上戰爭的都讓我冷感。206這間展示的作品讓我冷到完全沒興趣停留。
 
【田口和奈】
 在這個眼見無法為憑的時代,藝術家創造了另一種唯美的真實,這是206裡我唯一喜歡的展品。
 
【Jennifer-杜馬魯船難】
這我很愛,不同角度的海浪交雜成另一種平面,世界不再是海天一線。儘管藝術家在表現時所懷的是一種負面的情緒,但斑瀾的海面卻奇異的讓情緒穩定。
 
【Nalini-祖國印度】
近乎悽厲的聲音,總讓我有些對展示怯步,房間裡的影片播放著印度各影像:牛、女人、女孩等等,尤其是女人的控訴,在印度的女性是如此不堪,甚至因為一瓶不甚起眼的可樂,之於她們都是苦痛的深淵(可口可樂的世界成本)。
 
【Vezzoli-又見〈瑪蓮娜〉:好萊塢的真實故事】
諷刺意味濃厚而帶有幽默感的作品,Vezzoli塑造了自己浮華又虛假的一生,恰似好萊屋誇張的戲劇效果。在我認識的這個年代,似乎越虛無的東西越容易受到注目,如果世界就是這樣,那麼盡其所能挑戰誇張的人生,實在也不足為怪了。
 
【王虹凱-中庭的二重奏】
討論狀態與時間空間的關係,是一件很容易被忽略的作品,但我喜歡單純用聲音來表達的方式,視覺的刺激越來越強,往往容易讓人忽略空間中其他的因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退之 的頭像
    退之

    在那扇門之後..

    退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