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球藝術界帶來場藝術趕集盛宴威尼斯雙年展是此行的重要任務之一,包括看展和拍照,自從認識這個展覽之後我一直都很希望有機會能參觀一下,沒想到夢想竟然真的能成真,還是公務行程,真是太開心了~
每隔兩年的夏日威尼斯雙年展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是藝術界的盛事,如果身在這個領域卻沒有看過,實在是一大遺憾!
第54 屆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策展人庫萊格(Bice Curiger)企圖由一生未離開過威尼斯的義大利巨匠恢弘畫作,及畫布上戲劇性的透視與瘋狂的光線表現,猶如連接藝術史的光束,引領觀眾從短暫的歷史回顧再回歸到當今藝術創作。而回歸「藝術」角度談藝術,不強加政治、經濟或社會學批判。 「光」一字所帶有的語意,源自於神學傳統─「神是光的源頭」,之後則指通過理性之光,解放處於陋習與蒙昧當中的民眾,此衍生意涵亦跟隨著西方主權國家所謂現代化的進程,以武力、文化觀念和經濟資本等方式入侵,讓世界其他國家接受西方的價值體系,也因而逐漸成為普遍性的理解與用法;另一方面,身為藝術史學家的庫萊格,特別選取16 世紀丁托列多的作品作為主題展的起始,雖說可從其與許多當代藝術家身上,發掘同樣對於光的追求尋找等相關聯繫,以及丁托列多同樣具備想要顛覆當下時代既定定義、古典秩序的反叛感,然而所謂回歸「藝術」,似乎並不像以往所提供多元文化的空間,反而再次流露其欲回歸西方美學觀點的企圖和認知視野。 (典藏今藝術) |
看展的第一天本來想先去Giardini 看國家館,沒想到一早就迷路,只好先去順路的軍火庫,因為看展覽實在很難三人同行,不知不覺大家也就分開了,直到我逛到腿軟,剛好遇見同事之一,才一起去吃了簡便的午餐。
說實話軍火庫裡的作品沒太讓人驚艷,尤其是中國館,雖然以氣味和溫度為出發點相當不賴,但事實上我甚麼都沒聞到也沒感覺到-大失敗(還是因為展覽到最後兩天就無所謂了? 這更糟)
義大利館據說網羅了20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以黑手黨為主題的展覽相當有趣,「藝術不是黑手黨(Art is not cosa nostra)」,暗示著藝術的詮釋權不應被特定的少數人把持,而是更加全面性的一個時代的人文觀照。
英國藝術家米爾札(Haroon Mirza)以樸素的材料釋放強大的能量:在一個布滿尖錐狀隔音材質的密閉空間中,頭上圓形光環逐漸亮起,並伴隨著越來越大的聲響,最後光線和聲音乍然而止,只留給觀眾漆黑與靜默。(典藏今藝術) |
第二天到了綠園城堡-當然到之前又迷路了==,綠園城堡的國家館顯然比軍火庫可觀,我比較喜歡這一區。中午沒遇見同事,自己買了口味很重的三明治和熱可可坐在河邊的陽光下用餐,用早餐剩下的麵包屑餵了身邊的鴿子,有一隻腳受傷的鴿子大膽地停在我桌上,於是我也沒辜負他的期望,分了他我的午餐(還是用手送到他嘴邊),這大概是那一天我最愜意的時光。
展場裡一件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很是幽默。
日本藝術家植松由佳以大量的鏡子及投影機投射技術,創作了一個完全黑暗的日本昭和時代肥皂泡沫空間,人置身於漆黑的館內,看着周圍鏡子中不斷展現的變幻日本民居影像,天與地顛倒了位置,引用了中國「井底之蛙」的故事,隱喻了部分日本人仍不知天高地厚的一面,反省自身與世界的角色。
法國館Christian Boltanski 是我覺得最棒最有力道的作品~
美國館的作品都滿有趣,不過排隊排了半天的英國館看完讓我一頭霧水.....
此行唯一的遺憾是為了拍照,我無法太專心看展,而拍照的方式也不是自己習慣的角度,多少感到有點空虛;此外作品太多又沒有簡介(有的也是英文,我大概看完前三行就放棄了@@),說實話看的有些頭昏腦脹,算得上是這輩子數一數二空洞的一次看展經驗,不過認識了Giardini 和 Araenale 還是讓人開心
延伸閱讀:
威尼斯雙年展2011: 主題、地主館及其他篇
http://universes-in-universe.org/eng/bien/venice_biennale/2011/tour/illumination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