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美館的日子是用雙年展來計算的,上一屆的過程還歷歷在目,這一屆竟也開展了~ 這兩屆雙年展對我來說有非常大的差異:上次我十足是個菜鳥、這次卻已掌握太多;上次有我喜愛(?)的策展人密切配合、這次的兩位對我來說著實只是"人才";上一次我對任何事總是興致勃勃、這次竟開始多少有些停辦算了的心情......

要不是這兩年的薰陶,對於這屆沒有主題的主題-全球化,我大概全然摸不著頭緒,總覺得這話題對觀眾而言嚴肅了些,太多的敘事影像也難免使展場顯得冷清,雖然能藉展覽關心一下世界是好事,我卻還是喜歡帶著繽紛的心情看五花八門的裝置藝術。

也許有些人沒注意到,走到北美館大門左側的空地抬頭看,那將是此生你見過最大的鐵窗,雖然為了做這鐵窗歷經了不少折難,但是完成的作品我倒是非常喜歡。那完全是一個10多年前的台式鐵窗,你可以看到鐵窗上的植物和吊掛的燈籠甚至布簾,與美術館乾淨俐落的外觀大異其趣,卻有一種衝突的美感,那是韓國藝術家Minja的作品,是觀眾只能遠觀的《秘密花園》,我很幸運還能進到花園後的小空間,花園裡外都看到了,而且還是個冥想的好地方!
 

大廳右側吳瑪悧的菜圃立意良善,在美術館出現綠油油的菜園其實令人開心,可惜了解太多過程令我無法喜愛這作品~

進入1樓展室裡之後的作品幾乎都是影像,雖然有好些值得一看,不過真要有些耐心才行:
Mario的《麻油雞》在講外籍勞工及新娘,雖然沉重但真的值得看,只是影片長達1小時,得有些心理準備(其實我也才看了部份而已,想找時間好好看完)。
Burak的《反擊計畫》也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只是倉卒的看照片或影片或許仍難以理解,破報的這篇文章應該有相當的幫助。
Lara 的兩個計畫其實都讓我覺得困惑,《齊東街拆牆計畫》的過程只有一瞬間,那也許挑戰了一個政府的權力、也許突顯了某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但是對往來的路人而言,究竟能從這一堵斷垣殘壁之後看到什麼? 那會不會成為治安的死角或者公共危險的來源? 這是我的疑惑。另一個《無人島計畫》的基地在忠孝橋下的沙洲,簡介裡說,該島幾乎無法進行任何開發計畫,所以將保持原貌任其在無人為外力的介入下自然發展;我所不解的,既然那是無法進行開發的地區,所有行動也不過是一種刻意的觀察,尋常人等根本不會也無法注意到那個地區,那這樣的計畫意義何在? 同樣的計畫為甚麼不是在一個更容易被注意或比較的地方? 如果那塊土地本來就被遺棄,即使那有再豐富多彩的自然演化,與千里之外的海上孤島又有何異? 過了這屆雙年展,又還會有誰發現?

大廳左側迴廊裡Nasan Tur的作品,是在佈展的忙碌與焦慮中難得的調劑,《背包工具組》共有5種不同的配備,可以隨處演說、抗議、烹飪、破壞和追星,影片中的角色總在意想不到的地點使用這些功具,誇張與認真的神態令人噴飯,而行為和地點的錯置也能激起些有趣的想像。

Saso的《乞丐機器人》其實有點吵,但他很人性化也討人喜歡,善良的雙手下,想表明的環保意識和創意共享的概念都明白易懂,開幕那天馬先生還賞了他100大洋,我喜歡這樣輕鬆又幽默的作品。

 

2008台北雙年展
2008.09.13~2009.01.04
台北市立美術館 / 台北啤酒廠 / 中山美術公園 / 小巨蛋天幕 / 捷運忠孝新生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退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