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眾跟館員畢竟是不一樣的。
忙得要死的前一星期,我常常在想,曾經我那麼想進美術館,到底是為什麼?
為了探究一個展覽完成的過程? 為了更接近藝術家? 其實有更多的理由,是想了解除了文字和語言以外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可是在館內的人,又有多少是因為在此工作而更融入所謂的藝術? 還是其實也就是工作罷了!在美術館或在環保局或立法院,並無不同?
 
上一期三樓的展覽,雖然自己負責了展場的部分,卻一點都沒有時間好好上去欣賞一下,總算有半個小時,也只能走馬看花,對於那些時代和畫作的關聯與影響,我半點感動也沒有,因為根本無暇了解。總以為當了館員,可以有更多機會或時間來接觸那些藝術品的精隨,但事實上,在上班時間即使有空也無法好整以暇的慢慢瀏覽,假日更沒有熱情再回到辦公室(展場就是辦公室啊)。於是,我反而有點懷念起花30元買門票的日子。
 
回頭看看雙年展籌備的過程,突然覺得有點可笑,必須因應藝術家的要求規劃展場的馮大哥和我,反而總是在與藝術家聯繫的最末端,從來沒有機會好好了解每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內容,更遑論想表達的意念;在這樣的情況下,又要如何揣摩他們所設想的展場呢?
如果我們早一點看到Koki之前的作品照片,就毋需白做10個台座;如果能早一點了解Vezzoli意在諷刺Hollywood的浮華,我當然更容易明白他的戲院該長成啥樣子;如果早一點知道鄭淑麗要表現的過程與不完整,我想她並不是真的那麼難搞;如果........
 
所以,問題出在哪裡呢? 一年一年這樣下來,還會一年一年這樣下去,觀眾進步了,而館員 ?
也許不到一年之後,我也將會麻痺,因為時間、因為程序而妥協,然後失去我對於美術館的熱情? 真是太可怕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退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