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古宅是內湖區的市定古蹟,就在離我家巷口步行10多分鐘的位置,5年前我曾經因為看到Tony的介紹,好奇地上去探秘,當時雖然建築物看來完好,但不折不扣地是個廢墟,荒煙蔓草,裡面堆滿雜物,我甚至不敢太靠近。

年初,聽說古宅重新整理,開放給民眾參觀,我仍舊抱著一絲好奇,想探究建築物內部的樣貌。

070423郭氏古宅.JPG   

今天這一看,並沒有滿足我的好奇,反而在心中充滿遺憾。先看一眼整修過後的古宅:

DSC03780.JPG

是不是有甚麼不對勁? 對,它太新了,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我都看不出它是間古宅,充其量也就是一間仿古宅的形式蓋出的新屋! 不過仔細比較,不論是門窗、陽台、山頭上的泥塑花鳥,其實都跟原有的絲毫不差,正面柱子上的四排磁磚紋飾也沒錯,只有碧奉宮的牌匾換成了汾陽 ,又多了個郭子儀記念堂的匾額。

但是它仍然不是我認識的古宅。除了加上的鐵欄杆不說,裡面的家具、門片、木柱或是窗框都是嶄新的木料,看起來是很好的材料,但卻全新到光可鑑人;入口左側有個多媒體螢幕介紹古宅的翻修,我只看了兩頁,我只看到屋內的舊木樑被整個鋸掉換成新的,頓時覺得心都涼了。我不知道舊的木樑是否已經腐朽到需要全部更新,也不知道新的木樑裝上去時是用甚麼樣的工法? 那些舊的木樑如果真的不能再使用,是不是可以改頭換面變成家具、門片或窗框? (也許我應該再去一次看完介紹,或許我有所誤會,也或許可以有所解答?)

內外牆的紅磚上,可以明顯看出在磚縫間補上的水泥,而且是突出的,下面的照片很明顯,牆上磚縫的水泥突出,門檻上的卻沒有-這才是原有的,因此遠看的時候,整棟建築下半截的磚縫發白,形成非常不自然的質感。我細看了門檻和上半截的磚縫,其實狀況都還不錯,我不懂為什麼硬要補上那些不必要的水泥,如果真有必要補強或以往確有這樣的做法,那也該全部處理,並且作適當的調色,而不是只處理一半....

DSC03774.JPG  

屋脊潔白的像衛生紙一樣,而正面的陽台和山頭上的泥塑花鳥也被清理的非常乾淨,肯定花了不少工夫,但它乾淨到我看不出丁點時間留下的痕跡。

DSC03766.JPG  

古蹟之所以可貴,不僅在於其形制在文化上的價值、在於先民居住過、在於其材料、工法,更包含歲月的痕跡。對於古蹟的保存維護我一竅不通,更無法明白其中的難度,毫無資格批評,但我卻知道四個字:修舊如舊。今天看過郭氏古宅,我想郭氏古宅再也不存在了,這棟建築物,就只是郭子儀記念堂而已。

 

延伸閱讀:隱藏在都市角落的美麗建築--郭氏古宅

arrow
arrow

    退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